2021年全國兩會落下帷幕,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對于教育領域,提出多種建議,引起眾議。其中不乏關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提案、議案,涵蓋教育信息化、高校在線教育平臺、網絡安全教育、電子產品管理、人工智能教育……涉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更多觀點,一起來看↓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正式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
林忠欽委員:主動應對全球疫情挑戰 加快推動教育變革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建議:要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充分總結“混合式”教學的經驗與不足,針對瓶頸問題,開展專題研究。
既要加強教育專網、校園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還要加強教育教學大數據平臺建設,助力解決當前的知識結構和傳授方式相對固化、跟不上行業的快速發展和需求的緊迫問題,創新變革現有的學科體系、知識體系、課程體系,用數字化方式對教育教學進行場景再造、管理再造、服務再造。
周清和代表:加強對欠發達地區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清和建議:將基礎教育信息化明確納入教育公共服務范疇,搭建“互聯網+基礎教育”數字資源共享平臺,建設“互聯網+基礎教育”課程資源體系,建立免費的教學視頻資源庫,免費向全國的中小學生開放資源庫,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共建。
同時,加大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學設施投入,依托“三通兩平臺”,建立現代化、信息化的智慧教室;以市縣為基礎,制定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成長引領計劃,培養適應“互聯網+教育”教學方式的教育技術專業隊伍。
王涌天委員:在線教育的主動權不能掌握在資本手中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教授王涌天建議:教育、市場監管等部門要聯動起來,加強對在線教育公司的監管,確保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相關部門應對在線教育服務機構的辦學資格、教學內容、教師資質、教育質量進行數字管理和分析,對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智能化采集和分析,利用“互聯網+”手段加強對校外在線培訓機構準入、備案審查和綜合治理。
針對國內不少地區特別是偏遠農村地區的網絡不穩定、網速不夠高的問題,王涌天建議: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應盡快將中小學教育專網的建設列入國家新基建項目規劃,夯實部際和區域間協調機制,頂層規劃、分步建設、分類實施、分級投入。
羅鵬代表:建議互聯網及大數據通識教育列為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基礎課程
全國人大代表、玉蝶控股集團董事長羅鵬建議:互聯網及大數據通識教育列為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基礎課程。倡導貴州省全省推廣互聯網及大數據通識性課程,先試先行,之后逐步面向全國。在教學教法上,逐步開展及帶領學生承接企業需求來增加實踐,高校同步實現微課、特色課、精品課等相關課程線上共享。
李東艷代表:為校園食品安全插上“數字翅膀”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李東艷表示數字技術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突破時空界限和物理限制,‘數字餐飲’能與人的視覺、聽覺、味覺等深度融合,使原來不能近觀的食物生產過程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時段再現。她建議:應積極挖掘數字技術潛力,提升數字化管理水平,給校園食品安全打造“數字防火墻”。
高校在線教育平臺
高校之間的課程共享、學分互認并非新生事物??傮w上看,出臺了許多政策和文件,我國的不少地區的高校之間、大學城的高校之間都簽署了不少相關協議,做了很多探索和實踐。但是,全國范圍內尚未有效形成高校之間優質課程資源大規模共享與學分互認。
汪小帆委員:創新線上線下融合模式,促進高校優質課程大規模共享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大學副校長汪小帆,他建議:教育部門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高校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實現優質課程大規模共享,為提升我國高校的整體教學質量作出積極貢獻。
馬瑞燕代表:搭建全國統一的平臺 共享線上優質課程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院長馬瑞燕建議:由教育部牽頭,整合高?,F有20多個線上平臺的3萬余門課程,搭建統一便捷的在線教學資源共享大平臺,方便廣大師生查詢、學習、共享豐富課程資源;尤其是5000余門一流金課、精品課、共享資源課等優質資源,不能束之高閣,應以共享的理念、便捷的方式、合適的價格、科學的管控、暢快的運行、正確的評價等共享運行,最大限度發揮其社會價值。
安然代表:促進大數據技術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使用
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安然建議:全面推動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使用。一要開展教學分析與教學計算,充分利用好大數據手段推動國際中文教學現代化。二是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各部委職能部門牽頭,鼓勵高校和民營企業積極合作,建設體系化的優質中文數字教育資源庫,建立互聯互通的數字資源云服務體系。三是建議打造中文在線教育品牌,推動國際中文教育改革工作深入。
網絡安全教育
未成年人是網絡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但也容易成為網絡安全問題受害者。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1%,使用手機作為上網工具的占比高達93.9%。
胡衛委員:研發網絡安全通識讀本,為兒童撐開保護傘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華職教社副主任胡衛建議:教育行政部門應會同相關部門聯合研發網絡安全通識讀本,將涉及網絡安全主題的相關內容,有機整合進現有課程框架。在此基礎上,通過正式而系統的學校教育,整體提升我國兒童數字素養,切實增強兒童網絡風險防控意識。
肖新光委員:加強網絡安全人才培養
全國政協委員、安天科技集團首席技術架構師肖新光建議:要加強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加強我國網絡安全防御機制。首先要加強全民的網絡安全基礎認知,其次是增強信息化工作者的網絡安全認識和技能,再其次才能談到更好培養職業的網絡安全工作者。
電子產品管理
目前使用電子產品的低齡化、重度化、泛濫化日益嚴重,對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了嚴重影響,“13689”現象嚴重。即幼兒的近視率達到10%,小學生近視率達到30%,初中生近視率達到60%,高中生近視率達到80%,大學生近視率達到90%。
黎霞代表:建議開發未成年人專用手機及專用網絡、軟件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百浩律師事務所主任黎霞建議:國家扶持相關手機生產商開發未成年人專用手機,限制未成年人每天使用手機登陸網絡的連續時長與累計時長,避免其過度沉迷手機,影響身心健康;未成年人專用手機必須且只能使用未成年人專用網絡、軟件,不能登錄其他網絡,不能下載其他軟件。
吳明蘭代表:立法規范兒童對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六盤水市實驗小學教師吳明蘭建議:從立法角度切實規范少年兒童對電子產品的使用。強制規范電子產品生產商采取技術手段或專門生產兒童電子產品,控制少年兒童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切實規范和引導家庭、學校、社會對少年兒童使用電子產品應當履行監管和引導義務,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各自的監管職責和引導功能;切實規范電子產品對少年兒童的嚴格銷售限制。
劉寧委員:警惕PPT對教育教學的負面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寧建議:各級各類學校都應重新審視學生記筆記、教師寫板書的重要意義,不能過分依賴PPT,應更加注重學生聽、說、寫以及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同時,要淡化PPT在教師職稱評定、教學比賽、公開課中的權重,不要助長PPT帶來的形式主義風氣。
人工智能教育
近年來,人工智能在深刻改變人們生產生活、學習方式的同時,也在推動就業結構優化升級。兩會代表委員也關注到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的影響。
蔣昌忠代表: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發展深度融合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廳廳長蔣昌忠建議:將人工智能教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予以統籌部署、推動落實,統籌多部門協同形成人工智能教育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管理鏈等環節,鼓勵并引導國內一線企業深度協同人工智能教育發展;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制度體系,采用教育牽頭、跨部門協同的方法規劃治理教育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政策。
胡衛委員:濫用“人臉識別”破壞教育生態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胡衛認為人臉識別主要應用在學生簽到、門禁的場景中,同時還作為家校聯系的一種手段,但是這些場景不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也是可以的,完全可以用人工代替。
他表示按照人本主義教育學的理論,老師和學生在學校里應展現真實的狀態,老師應該無條件接受學生的缺點和問題。但是在一個滿是鏡頭和人臉識別監控的環境里,學生可能出現表演型人格,表現得表里不一。
整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綜合來源:新華網、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工人日報、廣州日報、互聯網教育國家工程實驗室等
相關內容:
特別聲明: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